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辩才唐 724 — 7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4—779 【介绍】: 唐僧。
襄阳人俗姓李
年十六削发。
初居本州大云寺,后周游列郡。
玄宗天宝十四载诏以辩才为教诫,临坛度人。
代宗大历三年充章信寺大德。
卒谥能觉大师
辨才俗姓李氏
襄阳人
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受经法。
年十六出家本郡寺。
复就荆州玉泉寺纳具。
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请业。
至德初
宰臣杜鸿渐奏住龙兴寺
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
大历三年诏充章信寺。
大历十三年卒。
年五十六。
谥能觉
赐紫
释辩才
姓李氏
襄阳人也。
母氏妊之倏恶荤血。
冥然一食虚淡终辰。
及其诞弥异香盈室。
宗党怪焉。
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
厥长者明记每受经法必以等身为限。
字不重问义不再思。
师甚器之。
年十六遂削发隶本州大云寺
次乃周游列郡登陟名山。
荆州玉泉寺纳具戒。
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法门具瞻师资表率。
遂伏膺请业。
有疑必决。
无义不通。
厕于二宗推为上首。
天宝十四载
玄宗北方人也。
禀刚气多讹风。
列刹之中馀习骑射有教无类。
何可止息。
诏以为教诫。
临坛度人。
至德初肃宗即位
是邦也宰臣杜鸿渐龙兴寺
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俾其训励。
革猃狁之风。
循毗尼之道。
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
及驾回既复两京。
累降玺书。
末涂尤于大乘顿教留心。
永泰二年贼臣仆固怀恩
外招诱蕃戎内赑金革劝勉毳裘不诛华族。
大历三载追入充章信寺大德。
时府帅虢国公素名。
与护戎任公时亲道论。
十三年冬现身有疾。
至暮冬八日
垂诫门徒已。
安坐绳床默然归灭。
春秋五十六。
己未岁二月迁神于寺内西北隅
先是有邑子石颙从役于城上。
其夜未渠闻管弦之声自西至。
乃天乐也。
异香从空散下。
则生净方之兆也。
长安而旋于塞上。
既受虢公知遇。
大营福业成此精庐。
之敦劝矣敕谥大师曰能觉
赐紫衣一副。
追远之荣声闻塞外。
天复中廷尉评王儋为碑颂德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
襄阳人
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
稍长善记忆。
每受经。
必以等身为限。
事不重问。
义不再思。
师甚器之。
年十六遂落发。
隶乡里之大云寺
遍游列郡名山。
俄纳戒于荆州玉泉寺
久闻京师安国寺怀威律师
报恩寺义颁律师名。
即造而请业焉。
二师皆推为上首。
天宝十四载
上以北方习骑射。
嗜杀戮。
刚犷之气。
黩武玩兵。
宜必以善导柔服之。
临坛度人。
以致其教诫。
至德初
宰臣杜鸿渐奏。
龙兴寺
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
庶令猃狁之乡。
粗识毗尼之道。
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
及复两京回鸾。
累降玺书褒美。
晚年尤留心于顿教大乘。
永泰二年
仆固怀恩叛。
招诱吐蕃犯边。
以因果祸福之语晓之。
屠杀之惨为戢。
大历三载
诏充章信大德。
时府帅虢国常公。
与护戎任公。
数过从讲道。
十三年十二月八日
安坐绳床而
寿五十六。
未几卜窆寺之西北隅
先是邑子石显。
执役于城上。
夜闻管弦声。
异香散空中。
由是以知之所往生者。
安养矣。
谥曰能觉
襚以紫衣。
其恩荣闻于塞外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理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商代末年人,字德灵
为人正直,不容于而死。
其子利贞避于伊侯之墟,改姓李
僧慧远北周至隋 523 — 5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3—592 【介绍】: 僧。
敦煌人俗姓李
好学。
三岁即心乐出家。
早孤,十三岁剃度为僧。
博涉经论。
北周灭齐,武帝敕前修大德之沙门集于殿,宣布废佛教,诸僧不敢言,独慧远抗声力争,无以难之。
寻潜于汲郡西山勤修无倦。
,召至,住净影寺,常居讲说,四方投学者七百余人。
文帝开皇十二年奉敕令知翻译,旋卒。
著有《地持疏》、《十地疏》、《华严疏》、《涅槃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李
燉煌人
后徙居上党高都
幼失所怙。
其季父善提诱。
三岁即知出家。
七岁就乡塾。
功力能倍恒儿。
年十三。
泽州东山古贤寺僧思禅师𢹂以南。
怀州北山丹谷。
剪𩭄。
年十六。
遣从阇黎湛律师
往邺学大小经论。
俄从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黎
光师十大弟子为證戒。
以进具时论荣之。
卒究四分律于大隐律师
出灭诤犍度文句。
今行世。
复专师上统。
七年
设席受徒。
令誉载道。
寻归乡里之清化寺。
众乐之。
率金帛为兴会。
承光二年。
春齐亡。
周武帝废教。
偕诸大德。
并赴行在所
诏曰朕受天命。
抚育万民。
三教不同。
难以施化。
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故须存立。
其馀二教免罢。
有异议者。
请悉心以闻。
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默然无复对。
但相顾失色而已。
诏频趣之。
于是进曰。
佛法之入中国。
生民赖以脩善去恶。
陛下恃势力。
而破灭之。
其无乃已甚。
且陛下奉天
奉天而行。
天奉佛而行。
陛下如此。
宁不畏天乎。
不畏天则不畏地狱。
地狱诸苦。
吾知陛下之不能辞矣。
大怒。
瞪视曰。
朕欲治安百姓尔焉。
恤其他。
遂引退。
衍法师
手泣而谢曰。
子曾不惧鼎镬刀锯之酷。
而于天子之威。
诚护法之切如是。
曰当时急。
亦岂复顾身命哉。
因遁居汲之西山讫三年。
诵法华维摩满千遍。
以祈复教。
大象二年有疾。
诏东西两京。
立陟岵寺。
处菩萨僧。
少林寺长讲。
仍诏近远诸德安置。
隋氏革命。
率旧齿。
翱翔洛邑
开皇初
诏授沙门都
辞不允。
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开导迎与俱。
七年春
定州
道上党。
留以开讲。
寻被诏。
偕六大德入都。
大兴善寺
劳问殷勤。
供养隆倍。
顷之诏别筑静影寺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而迁居焉。
虽堂宇未成。
而海内之士麇至。
日夕陶冶。
必于成器。
盈七百馀人。
其担簦负笈。
相继而趋者。
尚未已也。
十二年诏知翻译。
是年卒于净影寺
寿七十。
闻哀恸。
叹曰国丧二宝柰何。
盖大儒李德林
亦以是月卒云。
长八尺五寸。
眼长三寸。
腰九围。
正气雄逸。
道风齐肃。
慈悲及物。
清化时畜一鹅。
常随钟鼓。
集轮下。
若听讲状。
入关。
鹅栖宿廊庑。
昼夜鸣号不已。
众患之。
附使达京。
至净影门放之。
即腾翔呼叫入房。
若素所识者。
自尔其状。
不异清化
而独于布萨无所与。
如是六载后忽不肯入堂。
泽州所寓寺柱座足一时俱陷。
以劳苦。
致心痛疾。
至是食减形羸。
久之因用林虑山中禅者。
数息之法。
对治。
良验。
由是一夏习定。
殊觉静乐
尝遇僧稠而问焉。
云此心住利根之境界耳。
若善调摄。
堪为观行。
每于讲次遇定宗。
未尝不赞美。
以勉学者。
著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十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疏。
并以四言成句勒卷。
又著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
分为五聚。
盖教法义法染净杂也。
方著地持疏梦登须弥绝顶周览。
但见海水。
而紫金色像。
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
蒙冒尘埃。
敬礼已。
而拂之以衣。
顿觉光净。
又著涅槃疏毕。
未敢即出。
梦手塑七佛八菩萨像。
还自缋饰。
像复次第起行。
后一像缋饰将终。
旁有一人。
索笔代成之。
此皆其议论。
足以利益世间相也。
于戏伟矣。
释慧远
姓李氏
燉煌人也。
后居上党高都焉。
天纵疏朗仪止冲和。
局度通简崇覆高邈。
幼丧其父与叔同居。
偏蒙提诱示以仁孝。
年止三岁心乐出家。
每见沙门爱重崇敬。
七岁在学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见称明智。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思练行高世众所宗仰。
云。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爱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未劳呼策。
登为虐暴不安。
携以南诣怀州北山丹谷。
每以经中大义问师。
皆是玄隐。
深知长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梨湛律师往邺。
大小经论普皆博涉。
随听深隐特蒙赏异。
而偏重大乘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梨
光师十大弟子并为證戒。
时以为声荣之极者也。
便就大隐律师听四分律。
流离请诲五夏席端。
淘简精粗差分轨辙。
灭诤揵度前后起纷。
自古相传莫晓来意。
乃剖析约断。
位以单重。
原镜始终。
判之即离。
皆理会文合。
今行诵之。
末专师上统。
绵笃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奥。
负笈之徒相諠亘道。
讲悟继接不略三馀。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为之兴会。
讲堂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剋齐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其风弥远。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而有图塔崇丽。
造之致福此实无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沙门不敬。
勃逆之甚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诸大德谓理何如。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五百馀人咸以为王力决谏难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四众是依。
岂以杜言情谓理伏。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宪章三教。
诏云。
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籍像表真。
若使废之无以兴敬
曰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经像未至。
此土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时无答。
曰。
若不籍经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
同于禽狩。
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福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此难。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须废而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
仲尼所说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
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其义安在。
若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
七庙之难无以通。
曰。
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
四海之内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令独废。
又无答。
曰。
诏云。
退僧还众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未成至孝。
曰。
若如来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
曰。
朕亦依番。
下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未可独废。
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
是邪见人。
阿鼻地狱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勃然作色大怒。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亦不辞地狱诸苦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趣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理屈言前。
所图意盛。
更无所答。
但云。
僧等且还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名。
当斯时也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护法菩萨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非汝咎也。
云。
正理须申。
岂惟顾此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圣不能遣。
恨不奉侍目下。
以为大恨。
法实不灭。
大德解之。
愿不以忧恼。
遂潜于汲郡西山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遗法。
既而山栖谷饮禅诵无歇。
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大象二年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诏令安置。
遂尔长讲少林。
大隋受禅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蒙预落䌽。
旧齿相趋翔于雒邑
法门初开近归奔。
望气成津奄学市。
所以名驰阙。
皇上闻焉。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即而位之。
而立性质直荣辱任缘。
不可威畏不可利染。
正气孤雄道风齐肃。
爱敬调柔不容非滥。
至治犯断约不避强禦。
讲导所之皆科道具。
或致资助有亏。
或不漉水护净。
或分卫乖法。
或威仪失常。
并不预听徒。
自馀堕眠失时。
或后及法席。
并依众式有罚无赦。
故徒侣肃穆容止可观。
开皇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请赴本乡。
此则像法再弘桑梓重集。
亲疏含庆何以加之。
七年春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遂阙东传。
寻下玺书殷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于时敕召大德六人
其一矣。
仍与常随学士二百馀人。
创达室。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敕住善。
劳问丰华供事隆倍。
又以善盛集法会是繁。
虽有扬化终为事约。
乃选天门南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弘叙玄奥辩畅奔流。
吐纳自深谈曲尽。
于是四方投学七百馀人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望京趣寺为法道场。
但以堂宇未成居空露蘧蒢庵舍。
巷分州部日夜祖习成器相寻。
虽复善诸德英名一期。
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者。
莫高于矣。
形长八尺。
腰有九围。
十三幅裙可为常服。
登座震吼雷动蛰惊。
充惬群望斯为盛矣开皇十二年春
下敕令知翻译。
刊定辞义。
其年卒于静影寺
春秋七十矣。
冕旒哀感为之罢朝。
呼嗟曰。
国失二宝也。
李德林月而丧。
故动心。
括发寻师。
本图传授
周历两代化满八方。
著疏属词诠综终始。
承习开误栉比尘连。
范时朝得称方驾。
初见病数日。
讲堂脊无故自折。
相顾飒然必知不损。
及大渐之日端坐正神相如入定。
侍人不觉其卒。
忽闻室有异香。
咸生疑怪。
属之以纩方悟气尽。
昔在清化先养一鹅。
听讲为务频经寒暑。
入关后鹅在本寺。
栖宿廊庑昼夜鸣呼。
众僧患之附使达京。
至静影大门放之。
径即鸣叫腾跃入房内。
尔后依前驯听。
但闻法集钟声不问旦夕。
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
僧徒梵散出户翔鸣。
若值白黑布萨。
虽闻钟召终不入听。
时共异之。
常途讲解。
依法潜听。
中闻汎及馀语。
便鸣翔而出。
如斯又经六载。
乐听一时不亏。
后忽哀叫庭院不肯入堂。
自尔二旬。
便弃世。
即。
开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
俗年七十僧腊五十。
又当终之日。
泽州本寺讲堂众柱。
及高座四脚。
一时陷。
佥议以感通幽显。
勒碑。
薛道衡制文。
虞世基书。
丁氏镌之。
时号为三绝。
听大乘可六七载。
洞达深义神解更新。
每于邺京法集竖难罕敌。
由此名冠近。
异论所推既而勤业晓夕。
用心大苦遂成劳疾。
十五日内觉观相续不得眠睡。
心痛状如刀切。
食弱形赢殆将欲绝。
忆昔林虑巡历名山见诸禅府备蒙传法。
遂学数息止心于境。
剋意寻绎经于半月。
便觉渐差少得眠息。
方知对治之良验也。
因一夏学定。
甚得静乐身心怡悦。
即以己證用问僧稠
云。
此心住利根之境界也。
若善调摄堪为观行。
每于讲际至于定宗。
未尝不赞美禅那。
槃桓累句。
信虑求之可得也。
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心。
以为失耳。
在邺创讲十地。
一举荣问众倾馀席。
自是长在讲肆。
伏听千馀。
意存弘奖。
随讲出疏。
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七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并勒为卷部。
四字成句。
纲目备举。
文旨允当罕用拟伦。
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为五聚谓教法义法染净杂也并陈综义差。
始近终
则佛法纲要。
尽于此焉。
学者定宗不可不知也。
自远之通法也。
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隐义。
每丁宁频复提撕其耳。
唯恨学者受之不速。
览者听之不尽。
一无所惜也。
是以自于齐朝至于关辅及畿外要荒。
所流章疏五十馀卷。
二千三百馀纸。
纸别九百四十五言。
四十年间曾无痾疹。
传持教导所在弘
并皆成诵在心。
于今未绝。
本住清化祖习涅槃。
寺众百馀。
领徒者三十。
大唐之称首也。
勇于法义慈于救生。
戒乘不缓偏行拯溺。
所得利养并供学徒。
衣钵之外片无留惜。
尝制地持疏讫。
梦登须弥山顶。
四顾周望但唯海水。
又见一佛像身色紫金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体有尘埃。
初则礼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净。
觉罢谓所撰文疏颇有顺化之益故为此徵耳。
又自说云。
初作涅槃疏讫。
未敢依讲。
发愿乞相。
梦见自手造素七佛八菩萨像。
形并端峙还自缋饰。
所画既竟像皆次第起行。
末后一像彩画将了。
旁有一人来从索笔。
成之。
觉后思曰。
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
乃广开敷之信如梦矣。
又未终一年。
梦见净影长竿自倒灯耀自灭。
便至岁日所使净人小儿二人。
手放从良分处什物并为功德。
又敕二时讲前令大众诵般若波罗蜜咒。
限五十遍。
以报四恩初不中怠。
又伤学众不能课力。
每因讲日。
如此正义须臾不闻。
识者以为达宿命也。
及觉轻贬于房外香汤洗浴。
即在外宿至晓入
食粥倚床而卧。
问曰早晚。
答云今可卯时
乃曰。
吾今觉冷气至脐。
去死可二三寸在。
可除倚床。
自跏其足。
正身敛目不许扶侍。
未言其卒验方知化。
香若栴檀久而歇灭。
后乃卧之。
手足柔软身分并冷。
唯顶上暖焉。
沙门智猛者。
相人也。
伏佩法教每蒙延及。
故疏为行状。
拟学者所承。
谈说有偏机会称善。
振名东夏云。
姓李
燉煌人
后居上党高都
天纵殊朗。
仪止冲和。
幼丧其父。
与叔同居。
每见沙门
爱重崇敬。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
未劳呼策。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黎湛律师住邺。
大小经论。
普皆博涉。
偏重大乘。
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證戒。
更就大隐律师
听四分律。
剖析约断。
皆理会文合。
爽拔微奥。
负笈諠集。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
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
为之兴会讲堂。
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
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尅齐。
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
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
叙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
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
其风弥达。
考定至理。
多皆愆化。
并今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
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
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
愚民响信。
倾竭珍财。
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
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
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
沙门不敬。
悖逆之甚。
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
用崇孝始。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
咸以为王力。
决谏不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
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
四众是依。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
宪章三教。
诏云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
藉像表真。
若使废之。
无以兴敬
曰。
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
经像未至此土。
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时无答。
曰。
若不藉经教。
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
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
何为但识其母。
不识其父。
同于禽兽。
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
事之无福。
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
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前难。
诡通后言。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
废而不用者。
仲尼所说。
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
亦应废而不学。
又若以七庙为非。
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
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
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
义安在。
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七庙之难。
曰。
若以秦鲁同尊一化。
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四海之内。
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今独废。
又不答。
曰。
陛下向云退僧还家。
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
以显父母。
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
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
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
未成至孝。
曰。
陛下左右。
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
不见父母。
武帝云。
朕亦依番上下。
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
冬夏随缘修道。
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
未可独废。
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
破灭三宝。
阿鼻地狱。
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勃然大怒。
面有瞋相。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何辞地狱诸苦。
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
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趣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理屈无答。
乃下敕云。
僧等且还。
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字。
当斯时也。
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
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
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
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
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
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
护法菩萨。
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
非汝咎也。
曰。
正理须申。
岂顾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
圣不能违。
遂潜于汲郡西山
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
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
大象二年
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
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
诏令安置。
大隋受禅。
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
蒙预落䰂。
旧齿相趋。
翔于雒邑
法门初辟。
近归奔。
名驰阙。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开皇五年
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赴本乡。
七年春
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
寻下玺书。
慇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
敕住兴善寺
劳问丰华。
供事隆倍。
又选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
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诸叙玄奥。
辨畅奔流。
于是四方投学。
七百馀人。
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
望京趣寺。
为法道场。
开皇十二年春
卒于净影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银圆明 ? — 1620年一月十一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银圆字孤山
姓李氏武清人也。
少待内庭给事银局工作,公馀多暇,留意内典,眈味久之,思出尘諠,乃乞退。
遍游名山,远航南海,还至少林,遇无言师为之披剃,具道从来。
因以银圆名之,取其精坚不磨,流通无碍。
即谢曰:银则无须此,但期满足矣。
居数岁,复事游参,迈迹上方,构朝阳庵,息静山阿,将从此终焉。
顾上方地接皇都,山势绵邈,云水幽胜,甲于寰区,游侣日众。
孤山口兜率寺,二十馀里,马不能行,故来僧至孤山已饥疲交困,无休憩处,或望而郤步。
独发愿,欲于孤山创建十方丛院,以利行者。
早夜殷殷,默祷显叩,卒达所志,殿宇既成,额曰“普济禅寺”。
遂为始祖,人称“孤山长老”,以地名之,嘉其志也。
万历庚申正月十一日示寂,其徒通祥、通昱,依浮屠法,葬其骨于寺西北隅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怀光唐 729 — 7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9—785 【介绍】: 渤海靺鞨人。
本姓茹,其父以战功赐姓李
从军,以武艺壮勇称,郭子仪礼之厚。
德宗时以战功为都虞候
勇鸷敢诛杀,虽亲属犯法,无所回贷。
徙镇朔方,解帝围于奉天,进加副元帅中书令
为人疏而愎,后有反意,浑瑊马燧等讨之,终被部将所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国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西人
本姓安赐姓李
初为朔方将,积劳擢云麾大将军
封临川郡王
代宗大历八年盐州刺史
曾助浑城击破吐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渊北周至隋 535 — 6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3 【介绍】: 僧。
广汉郪人俗姓李
家本巨富,生有异迹。
年十八,其父命于城西康兴寺出家。
奉戒守素,无所蓄积。
寻入,从陟岵寺僧宝学禅定,颇精研之。
北周废佛时,仍归故寺。
隋初,重饰寺宇,又架桥于锦水上,于民称便。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李氏。
广汉郪人也。
家饶财。
及渊之生。
天雨钱而禀涌
盖其福报然欤。
年十八。
投乡之康兴寺薙落。
俄入
依陟岵寺沙门僧宝习定。
少与同寺毅法师善。
至是复同游学。
尤通外典。
工草隶。
及周氏废教。
即还毁所居故寺。
隋兴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偶久雨。
祷之辄霁。
造塔相轮。
必欲以金为之。
复掘地获金。
以充其用。
后架桥锦江上。
或传。
诸葛武侯尝沈铁錞水中。
长八九尺。
径三尺计。
世亦未之见也。
桥成。
錞自浮至。
既又失所在。
人以为神。
仁寿二年。
十二月十二日终。
春秋六十九。
曰。
我顾可以独留哉。
再阅日乃终。
春秋八十四。
遗言同葬。
故弟子不敢违。
僧渊
姓李
广汉郪人
家本巨富。
为巴蜀所称。
初诞。
天雨铜钱于庭。
家内合运处处皆满。
父运疲久口嘘唱之钱不复下。
仓内贮米但及于半忽满溢出。
亲姻外内莫不叹其福报也。
自少至长志干殊人。
行则安而徐动。
坐则俨而加趺。
眼光外射焰焰发越。
容色玉润状若赤铜。
声若洪钟响发林动。
两足轮相十角分明。
二手九井文理如画。
年十八身长七尺。
其父异之命令出家。
即而剃落住城西康兴寺。
今所谓福缘是也。
博寻人法访无远迩。
经耳不忘蕴括怀抱。
奉戒守素大布为衣。
瓶钵之外无所蓄积。
与同寺毅法师
交游。
二人即蜀郡僧中英杰者也。
相随入京博采新异。
有陟岵寺沙门僧实者。
禅道幽深帝王所重。
便依学定豁尔知津。
经涉炎凉详覈词义。
研精定道。
博通经术。
丘索草隶靡不留心。
周氏废教便还故寺。
割东行房以为私宅。
馀者供官
随氏运开更新缔构。
领匠伐木。
连雨两月。
执炉祈请。
随语便晴。
造塔须金盘。
又请地府。
随言即掘。
应命藏开用足。
馀金还归本窟。
详斯福力今古未闻。
常给孤独不逆人意。
远近随助泉布若流。
又以锦水江波没溺者众。
便于南路欲架飞桥。
则扣此机众事咸集。
诸葛武侯指二江内。
七星桥造三铁镦。
长八九尺径三尺许。
人号铁鎗。
拟打桥柱。
用讫投江。
顷便祈祷方为出水。
新桥将行竖柱。
其镦自然浮水来至桥津。
及桥成也。
又自投水。
道俗歌谣于今逸耳。
二师并为物轨。
晨夕问法无亏遗寄。
仁寿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寅时
告弟子曰。
三界无常。
吾其化矣。
言终神谢福缘本住。
春秋六十有九。
闻之悯然曰。
师已往我岂独留。
俄而遘疾。
遗语同瘗。
即以其月十四日又化。
春秋八十有四。
至十七日并窆于九里堂焉。
刊石纪之于寺堂。
陈子良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玄晏中唐 743 — 8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3—800 【介绍】: 唐僧。
鄂州江夏人俗姓李
李邕子。
肃宗至德中,诵经高第,依僧崇真剃落,住鄂州开元寺
代宗大历间,从真悟受具足法,寻习律范。
常焚香扫地,端坐尽日。
解空破相,臻极玄奥。
能诗,所作为刘长卿所赏,一时名士,多与之游。
德宗建中初,与苻载杨衡等约为尘外之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李氏
江夏人
祖善。
博学强识。
注文选行世。
父邕。
北海太守
史有传。
童稚辞俗。
至德初
试经高第。
沙门崇真剃落。
开元寺
大历三年
悟真阇黎受具足戒。
即率身律范。
无纤玷。
仍研究毗尼部。
俄禀金刚解空破相之指。
且工吟咏。
彭城刘长卿尤加赏识。
其时名士之相往来者。
则有陈郡袁滋
赵郡李则
卢来卿。
于文炫。
蔡直扬衡李演
每与爇香烹茗谈笑。
又为出费以辟其所居。
则其推服何如。
建中初
岳连帅何公。
晋安起之。
固辞。
贞元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示寂。
寿五十。
腊三十
黄鹤山之南原。
释玄晏
江夏人也。
姓李氏
祖善而博识多学注文选。
行讲集于梁宋之间。
李邕北海太守唐书有传。
稚昧之龄决志离俗。
至德初年诵经高第。
僧崇真剃落配住开元寺
大历三年从大阇梨真悟受具足法。
便寻律范。
目不视靡曼。
足不履邪径。
于四仪中无终食之间违教仪形。
峭拔眉目秀朗如孤鸿野鹤独立迥泽。
望风瞻想自有远致。
性多分剂。
苟与恶比丘共住。
遑遑然如以祛陀罗炭浴身也。
不出户牖焚香扫地。
端坐尽日人不堪其忧。
居之。
以为三禅之乐不敌也。
少习毗尼长学金刚。
解空破相臻极玄奥。
而闻律藏有一时外学之说。
或赋诗一章。
运思标拔孤游境外。
彭城刘长卿名重五言。
大嗟赏之。
由是风云草木每有赋咏。
辄为工文者之所吟讽也。
房舍在寺之北隅。
颇为湫陋。
凡当时名士共营草堂。
有若陈郡袁滋赵郡李则卢来卿于文炫蔡直。
偕檀舍同缔构也。
鄂岳连师何公旌其行业。
请居晋安
不移其志。
建中伊始符载杨衡李演
为尘外之侣焉。
贞元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示灭。
春秋五十八。
僧腊三十四。
迁塔于黄鹤山南原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超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道超字云外姓李氏安平人也。
生有夙根,幼怀高志。
当辞亲入山日,家人为具牲醴饯别,蹙然曰:“既欲出尘,当除腥秽,如此俗习,尚不能远,何论他耶?
”或为譬解强之,竟不食。
礼开元秋鉴为师,年二十入京师,依大功德寺祖渊,职藏三载,心迹皎然。
后游东浦,参无际、月溪二老,授以无字公案。
染疾还山,状甚沈瘵,祷于观世音,夜梦白衣授赤丸使呑之,惊寤而嘻。
是日,果有老人负囊至,疗之而愈。
一日,看《黄檗语录》殊有会心,憾无明眼提撕,莫由省觉。
复又自念,如来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乃思辟榖,唯钦水乐饥,一意参穷。
历十八日,而身心轻莹,如有悟入。
太守熊公以开元日壤,命掌院事,窜匿山谷,求之再四,始为一出。
及熊卒,乃复辞去。
参绝尘于秀林,尘问佛祖关要,即事酬答,辩若泻流,尘印可之,犹自以为未也。
乃谒泽忠于栖真,机缘符契,得无疑。
自尔归来,息影山阿,独处兀坐,千日为期。
明天顺壬午,开元缺席,推选未当,久悬不决,闻于郡丞孔公,孔命使持简请莅止,益深遁。
至成化甲午,翻然归院,为众说戒。
已而度夏天,立岩中,忽焉示疾。
临终书偈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邈焉中立,佛越祖。
本无生灭,何用指注。
击碎虚空,何处不遇。
要行便行,著甚分付。
”掷笔坐化,时成化十一年五月十八日也。
茶毗窆灵骨旧塔,有《云外语录》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重显北宋 980 — 10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52 【介绍】: 僧。
遂州人
俗姓李字隐之
家世豪富,以儒业传。
幼承家学而志存出世,因离俗入道。
得法于智门祚禅师
明州雪窦寺
仁宗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
有《瀑泉集》。
全宋诗
释重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
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
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五年
真宗天禧中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
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
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
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
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显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隐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宁)人。
幼出家,受具足戒。
方至随州,参云门宗大师智门光祚,居五年,尽得其道。
池州景德寺首座讲僧肇《般若无知论》。
后为苏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
曾会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贤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赐号明觉大师
重显工翰墨,曾举古代公案百则,以韵语颂其奥旨,此即《雪窦颂古》,于禅宗影响深,云门宗风由是大振,世称「云门中兴」。
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
著作除《颂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门人集其著述及语录,后合编为《明觉禅师语录》六卷(存)。
事迹详见吕夏卿明觉大师塔铭》(大正藏卷四七《明觉禅师语录》卷六附)。
禅师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人
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
生于李氏。
幼精锐。
读书知要。
下笔敏速。
然雅志丘壑。
父母不能夺。
竟依益州普安院。
沙门仁铣为师。
落发受具。
出蜀浮沈。
荆渚间历年。
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者。
金陵
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否。
觉曰。
先师无此语。
莫谤先师好。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而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曰。
宗门抑扬。
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
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旁。
辄匿笑而去。
客退。
数之曰。
我偶客语。
尔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智未正
择法不明。
曰岂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桩旧处寻。
阴异之。
结以为友。
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尝游庐山栖贤时。
禅师居焉。
简严少接纳。
藞苴不合。
作师子峰诗讥之(师子峰在栖贤之后)。
曰踞地盘空势未休。
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
不得云擎也出头。
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禅师
于山前庄。
先往。
机语不契。
亦竟不见。
北游至复州
北塔祚禅师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蜀人
知见高。
学者莫能觏其机。
俊迈。
爱之。
遂留止五年
尽得其道。
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
灵隐
三年。
陆沈众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
访灵隐
无识之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
向所附书。
袖纳之曰。
公意勤。
然行脚人非督邮也(一本曰。
然行脚人。
于世无求。
敢希荐达哉)。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吴江翠峰虚席。
举显出世。
开法日。
顾视大众曰。
若论本分相见。
不必高升此座。
乃以手指曰。
诸人随山僧手看。
无量佛土一时现前。
各各子细观瞻。
其或涯际未知。
不免拖泥带水。
于是登坐。
又环顾大众曰。
人天普集合。
发明何事。
岂可互分宾主。
驰骋问答。
便当宗乘去。
广大门风。
威德自在。
辉腾今古。
把定乾坤。
千圣只言自知。
五乘莫能建立。
所以声前悟旨。
犹迷顾鉴之端。
言下知归。
尚昧识情之表。
诸人要识真实相为么。
但以上无攀仰。
下绝己躬。
自然常光现前。
个个壁立千仞。
还辩明得也无。
未辩辩取。
未明明取。
既辩明得。
便能截生死流。
踞佛祖位。
妙圆超悟。
正在兹时。
堪报不报之恩。
以助无为之化。
后住明州雪窦。
宗风大振。
天下龙蟠。
凤逸衲子
争集座下。
号云门中兴
尝经行植杖。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
树凋叶落时如何。
露金风。
云门答遮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曰。
待老汉有悟处。
即说。
熟视。
惊曰。
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众集。
曰。
大众今日。
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此座。
宗遂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神光射斗牛
又问出匣后如何。
曰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虽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馀敷扬宗旨。
妙语遍丛林。
皇祐四年六月十日
沐浴罢。
整衣侧卧而化。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
建塔山中。
得法上首天衣义怀禅师
窦禅师
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李氏子
幼精锐抗志尘表。
普安诜上人。
出家受具。
遍历讲筵
游刃经论。
问辩风驰。
同学敛气。
不敢伸。
弃而归禅。
出蜀入
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于金陵
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么。
觉曰。
无此语莫谤先师。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法眼肯之。
其旨在。
师曰。
宗门抑扬。
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傍。
辄匿笑而去。
客退。
师数之曰。
我偶客语耳。
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未正。
择法不明。
师曰。
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椿旧处寻。
师阴异之。
结以为友。
师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有诗云。
红芍药边方舞蝶。
碧梧桐里正啼莺。
离亭不折依依
况有春山送又迎。
尝依栖贤湜公
机不合。
作师子峰诗而去。
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师。
于山庄前。
先往。
机语不契。
师亦竟不见。
遂南游。
智门祚禅师
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知见高。
学者。
莫能觏其机。
师俊迈。
智门爱之。
一日伸问曰。
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智门召师。
师近前。
智门以拂子蓦口。
打拟开口。
随又打。
师豁然开悟。
依止五年。
尽得其道。
师与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问师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师。
师至灵隐
三年陆沉众中。
俄曾公。
奉使浙西访师。
灵隐无识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
师袖纳之曰。
公意勤然。
行脚人非督邮也。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师出世。
初住吴江翠峰。
后迁明州雪窦。
曾公守越时。
敦请也。
上堂云。
春山叠乱青。
春水漾虚碧。
寥寥天地间。
独立望何极。
便下座却顾谓侍者曰。
适来有人看方丈否。
曰有。
师曰。
作贼人心虚。
师举宗教三十馀年。
海内奇衲子争赴之。
暮年。
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又书壁文。
戒进后学。
其略曰。
身如行厕。
利称软贼。
百年非久。
三界无
惜寸阴
当求解脱。
读者鼻为之酸师一日偶经行。
植杖于林下。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
露金风。
云门答这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出众对曰。
待老汉有悟处即说。
师熟视惊曰。
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
众集。
师曰。
大众。
今日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日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
神光射斗牛
又问。
出匣后如何。
曰。
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容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宗即承天宗禅师也。
师一日游山。
四顾周览。
侍者
何日复来此。
侍者哀乞遗偈。
师曰。
平生惟患语之多矣。
翌日出杖履衣盂。
散及徒众。
乃曰。
七月七日复相见耳。
至期盥沐摄衣。
北首而逝。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夏。
塔全身于寺之西坞。
赐号明觉禅师
系曰。
云门一宗。
得雪窦而中兴。
不然亦扑扑矣。
师器宇凝重。
即袖中一书。
三年仍还本人。
便足气压千古。
家声浩浩。
子孙绳绳。
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重显字隐之姓李氏遂宁人也。
普安仁铣出家,受具后,横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难转深,机辨无敌,咸钦法器。
元莹讲《圆觉疏》于大慈寺往复辩难,莹不能屈,曰:“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
”往诣石门,留居三年,殊无所契。
负簦南游,首造智门𧙓,即申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门召近前,击以拂子。
方儗陈词,又忽击之,遂豁然开朗,无可言说。
将造钱塘,值曾学士淮南以书荐于珊禅师
灵隐,浮沈众中,忽焉三载
曾奉使归访之灵隐,无识之者,乃于净头寮舍物色得之。
曾询荐书,出袖中纳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脚人非书邮也。
由是奇之。
有《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蚤过,灵台一点不楷磨。
区区逐日贪生去,唤不回头争奈何?
”出住翠峰,忽迁净慈,未几移主雪窦。
上堂,僧问:“雪覆芦花时如何?
”曰:“点。
”曰:“如何则为祥为瑞也?
乃颂曰:“雪覆芦花欲暮天,谢家人不在渔船。
白牛放却无寻处,空把山童赠铁鞭。
”一日游山,四顾瞿瞿,悠然神远。
久之,谓侍者曰:“何日复来于此?
侍者哀乞遗偈,曰:“平生唯患语之多矣。
”翌辰,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
”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坞,追谥“明觉”。
尝同于秘丞赋瀑泉:“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
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
远势曾吞海,飞流未喷鲸。
灵槎如可放,天际问归程。
”《雪窦漫兴》:“春山乱叠青,春水漾虚碧。
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
”《日暮东涧》:“极目生晚照,幽情春兰芷。
白蘋叶里风,不在秋江起。
”《送僧下雪窦》:“云衣轻拂下层峦,桂生风触袖寒。
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人看。
”《寄大平瑞》:“千朵危峰杳霭间,石房长带瀑声寒。
鸟啼花发寻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文尔南宋 1121 — 1166
文尔
福州长溪人
姓李氏
十一辞亲出家。
十六为僧。
十七受戒。
十八裹足游禅会。
参月庵果公。
无所入。
忘寝与食。
疮痏遍体。
抱膝危坐。
每闻五更钟声。
辄骇汗曰。
又过一日矣。
后因触物有省。
入为侍者数年。
庐陵
为众迫请。
吉水清凉院。
兴国之梵山。
宁都桃林
绍兴二十一年
郡守李子扬。
初至。
严峭寡与。
独有契于师。
迎住报恩
报恩望刹。
栋宇久隳。
法席不振。
赣民赀少啬施。
师接以诚悫。
咸竭其力。
堂搆像设次第一新。
丛林成矣。
会齐述婴城叛。
缁素宵溃。
师曰。
我去寺必墟。
止不动。
阅百二十日。
贼欲屡纵火加害。
师随机解免。
舍匿士庶千计。
皆赖以全。
居十年。
引疾求去。
遂移庆云。
地僻而用足。
异时主者。
自殖而已。
师至。
改造三门
规创殿宇。
理事兼举。
老而弥笃。
一日与门人行西圃。
指寻丈曰。
此存以待我。
未几坐亡。
乾道二年冬也。
报龄四十六。
坐三十一
门人葬师所示之地。
丞相周必大
为石上之文。
谓师住报恩时。
妙喜杲公
与无垢张公。
同时北归。
士大夫日往参请。
师初无言说。
妙喜独谓无垢。
是人所得端实。
不可忽也。
予闻斯语。
然后知师。
故以钝为利者。
自是益思与之游。
而宦牒推移。
会合之日殊少。
去冬
师有过予意。
方报有书。
而师没矣。
其为时贤歆慕。
如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清远北宋 1067 — 1120
全宋诗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
俗姓李
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
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
后隐居四面山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
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
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
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
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
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
事见《筠溪》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清远诗,以《古尊宿语录》卷三○中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同书卷三四中的《颂古》编为第二卷,同书卷三一语录中散见各处者及见于他书者辑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崃)人。
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历主崇宁万寿、龙门、褒禅等名刹,归隐于蒋山。
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
著有《圆融礼文》、《普门礼文》等。
李弥逊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筠溪》卷二四)。
禅师讳清远
生李氏
临邛人
出家。
十四具戒。
尝依毗尼师究其说。
因读法华经。
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持以问。
讲师莫能对。
乃曰。
义学名相。
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捐旧习。
南游江淮间。
遍历丛席。
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
往造其室。
演一见深奇之。
谓可以弘持法忍
壁立不少假。
冀其深造。
师栖迟七年。
未尝妄发一语。
一日因拨火。
忽有省。
即说偈曰。
深深拨有些子。
平生事只如此。
由是洞彻超诣。
机辩峻捷。
莫敢当锋。
衲子争归之。
师益静默自晦。
不自为得。
隐居四面山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寺
方择人以处。
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
未几引去。
龙门虚席。
遂补焉。
示众曰。
学道之士。
有二种病。
一骑驴觅驴。
二骑却驴了不肯下。
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
可杀是大病。
龙门向道不要觅。
灵利人。
当下识得。
除却觅底病。
狂心遂息。
既识得驴了。
骑却不肯下。
此一病最难医。
龙门向道不要骑。
你便是驴。
尽大地是个驴。
且作么生骑。
你若骑。
管取病不去。
若不骑。
十方世界廓落地。
此二病一时去。
心下无事。
名为道人。
所以赵州南泉如何是道。
泉云。
平常心是道。
州从此顿息驰求。
识得祖病佛病。
无不透得。
后来遍到诸方。
莫有出其右者。
盖缘他识病。
又曰。
释迦老子在什么处。
自云。
作么。
复云。
达磨大师在什么处。
自云。
只在且作么生。
说个只在底道理。
也不妨难明。
若于斯明得。
始知正法常住。
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
你若身坏命终时。
若病说不得时。
又作么生。
须是證入始得。
不见。
僧问德山。
从上诸圣。
向甚么处去。
山云。
作么作么。
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
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
便落他声响流布。
纵饶不落声响言句。
便落他无言无说处。
此事实无。
你意解卜度。
若存一丝毫。
便成趣向于己疏也。
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
合他决定合不著。
若总不思量。
亦不可。
须是亲證始得。
明见无疑。
又曰。
有般宗师向人道。
莫作计较道理。
开口便没交涉。
与他不相应。
也去空劫已前认取。
都无言说。
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
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
先将自心做个窠臼。
然后将心去取證。
唤作钉桩了。
绕桩走便恁么。
流传将去。
便恁么承当去。
敲床竖拂用将去。
唤作将心用心。
一似坐个气毬相似。
有甚安乐处。
又似虾蟆努气相似。
你恁么见解。
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
师居龙门十有二年。
道风大振。
四方学者皆曰。
吾必师龙门
由是云集座下。
居无所容。
师应机酬酢。
未尝有勌色。
示曲折数篇。
学者聚而编之。
名曰心要。
其略曰。
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
若立分限。
是无际空乃自随。
所以解空者无空想。
若人以言语名状心。
终不得心。
不以言语名状心。
亦不得心。
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
不得也。
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
种种会当。
皆不与自心契。
上祖曰。
默契而已为若此。
又曰。
道若为达。
但无妄念耳。
若人知是妄念。
作意止之者。
见有妄念故也。
见有妄念作意观照。
令是正理亦见。
有妄念也。
知妄元是道。
乃无妄焉。
故达道乃无所得也。
又曰。
證者绝能所也。
非别有玄理。
在寻常日用处。
如见色时是證时。
闻声时是證时。
饮水食粥时是證时。
一一绝能所。
此非久习不假薰炼。
盖见成之事。
世人不识。
名曰流浪。
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
又曰。
道者明知有是事。
何故不得旨而长疑。
盖信未极。
疑未深也。
唯深与极。
若信与疑。
真是事也。
不解如此返照。
遂迷乱。
不知由绪。
困踬中途。
能自返省。
更无第二人也。
既曰此事。
又岂更知耶。
知是妄虑。
此事则不失也。
又曰。
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
盖体自常露。
说示者方便道用耳。
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
或因说而證。
或因示而入。
或自觉触以知归。
终无异事。
别得至心源而止也。
又曰。
人言悟了方修此。
属对治门。
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
若论当人。
即不须若是也。
又曰。
人不识问。
遂依来问而答。
不知乃自问耳。
欲答谁邪。
人不识答。
遂依言起见。
不知乃自答耳。
何有旨趣邪。
故曰。
总是你好看好看。
又曰。
从上来有二种方便。
有真实方便。
所谓说无有间。
有善巧方便。
所谓妙应群机。
若从真实方便。
得入不假思量。
性自神解。
求无有退。
妙用河沙也。
若从善巧方便得入。
得坐披衣。
向后自看始得。
未可将为究竟。
此二种方便。
皆一法也。
不可须臾有失。
学者思之。
又曰。
悟心见性。
当如雪峰玄沙。
履实践真。
当如南泉赵州
今时学者。
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
不知与古人同参也。
十二时中。
学道无顷刻弃舍。
此人纵未得入。
念念已是修行也。
寻常说修行。
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
更不必如是。
何故禅定之门。
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
一切处自无过患也。
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从前并得满足。
一行三昧
今时人全无定力。
复不开智眼。
所以机缘语句。
只成诤论。
生灭心行。
夫禅学不是小小。
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
亦不难也。
政和末
道行闻于朝。
有旨移和州褒禅山
岁馀以疾辞。
圜悟禅师蒋山
与师友爱素善。
因往依之。
尝著三自省察。
丛林共高仰之。
复以近世问话者。
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
后生相承。
多用祝赞语。
或奉在座官员。
或庄严修设檀信。
俱无衲子气味。
师深恶之。
诫曰。
夫问话者。
激扬玄极。
不在多进语。
三两转足矣。
贵得生人信。
不致流荡取笑俗子。
又曰。
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
世可辞耶。
且将安之。
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
饭食讫。
整衣趺坐。
合掌怡然而逝。
春秋五十四。
坐四十
门人奉灵骨舍利。
龙门灵光塔
师风仪秀异。
操守严正。
性淡泊寡言。
笑动有规则。
学者瞻形仪而服膺。
其为教。
疏通广大。
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
至入室提纲。
则绝蹊径。
离文字。
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
其徒非大有契證。
不妄许可。
平居以道自任。
从事于务。
尝曰。
长老端居丈室。
传道而已。
与士大夫游。
不为利屈。
道合则忻然造之。
不尔虽过门。
或不得见。
君子以是高之。
枢密邓公洵武
奏锡命服佛眼之号。
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
叹曰。
诸佛心宗。
众生性海。
远公涵泳深矣。
灵源禅师少友善。
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
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
行于世。
赞曰。
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
临济十世孙。
圜悟固已名盖天下。
佛眼则精深醇粹。
克荷正传。
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
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
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
而渐习使然。
呜呼是何言之陋哉。
盖尝三复龙门之录。
观其指示心法。
辩如百丈黄檗
作为偈句。
词如汾阳雪窦。
悟门超极。
不愧雪峰玄妙。
履践明验。
端如南泉赵州
真一代之大宗师也。
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
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
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
譬如韩柳文章。
世之悦韩者固多。
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
则不能窥其缊奥。
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
由是而观。
二公之后。
抑可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无等中唐 749 — 8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9—830 【介绍】: 唐僧。
汴州尉氏人俗姓李
少随父官至南康,频游梵刹,遂出家。
后从马祖道一学于龚公山,挺然出类。
宪宗元和七年,于鄂州黄鹄山结茅以居,四方学者多从之。
文宗大和元年牛僧孺出镇江汉,颇钦重之,奏寺额为大寂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东京尉氏之李氏。
小年侍父官南康
遍游庐山梵刹
而乐居之。
遂白其父。
愿出家。
既剃发受具戒。
即习最上乘法。
大寂禅师
方聚徒龚公山
负杖造焉。
其扣击之顷挺然。
非侪类可拟。
后住隋州土门
尝谒州牧王常侍
而退将出门。
王呼之云和尚
回顾。
王敲柱三下。
圆相
复三拨之。
竟行。
元和七年
结茅武昌黄鹄山
日分卫以自给。
于是巴蜀荆襄尚玄理者。
无远不至。
大和元年
相国牛公僧孺
出镇三江
名。
命驾至。
且虑其兰若之不隶名籍。
特为奏请。
大寂
一日晚参。
众人皆于前道不审。
已而谓众曰。
适来声。
向什么处去也。
有一僧。
竖起指头。
曰。
珍重。
明日其僧上参次。
转身面壁。
作呻吟声而卧。
谓其僧曰。
老僧两三日来。
不多安乐
大德身边。
有什么药。
老僧些少。
僧指净瓶曰。
者个净瓶。
什么处得来曰。
者个是老僧底。
大德底在什么处。
僧曰。
是和尚底。
亦是某甲底。
四年十月乃示寂。
享年八十二。
弟子誓通塔全身。
释无等
姓李氏
东京尉氏人也。
负志卓荦辞气贞正
少随父官于南康
频游梵刹向僧瞻像。
往即忘归。
既作沙门道一禅师龚公山学侣蚁慕。
求法于其间挺然出类。
元和七年游汉上。
后至武昌睹郡西黄鹄山奇秀。
遂结茅分卫。
由此巴蜀荆襄尚玄理者。
无远不至矣。
大和元载相国牛公僧孺出镇三江
道香普熏遐迩。
命驾枉问。
风虎相须为法重人
牛公虑其若不隶名籍。
特为秦题曰大寂也。
憧憧往来堂无虚位。
至四年十月示灭。
年八十二。
弟子誓通奉全身入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光进中唐 751 — 8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815 【介绍】: 河曲部落稽阿跌族人,姓阿跌氏
肃宗灵武观兵,光进郭子仪破乱兵,收两京,累有战功。
至德中封范阳郡公永泰初进封武威郡王
宪宗元和六年,诏以夙有诚节,克著茂勋,赐李姓
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振武、灵武节度使
性至孝,母丧三年不归寝。
卒赠尚书左仆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齐安中唐 750 — 8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50—842 【介绍】: 唐僧。
俗姓李,为宗室后裔,生于海汀郡,一作海门郡。
自幼出家,依本郡云琮禅师
后诣南岳,从智严习律。
终至南康,从马祖道一传禅法。
宪宗元和末,年逾七十,迁住萧山法乐寺
晚住杭州盐官海昌院,世称盐官和尚
卒谥悟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宗室子也。
其先播迁。
于是生安于海门郡。
始娠终娩。
皆有瑞相。
童时。
有异僧款门求见。
为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隆之业。
其在斯乎。
稍长亟请于父母。
愿出家。
父母不能禁。
卒听依郡之云琮禅师
祝其发。
年满登具。
南岳严律师
进毗尼学。
后从大寂禅师南康龚公山
妙领心地法门。
元和末萧山法乐寺
寺虽古制。
然楹堵靡完。
补坏扶倾。
聊复燕坐。
海昌法昕者。
缁林之翘楚也。
肇葺治盐官放生池壖废地。
以拟偃息。
在越。
遽迎之而举。
以让焉。
僧问。
如何本身卢舍那。
云。
与我将净瓶来。
僧即取净瓶。
云却本处著。
僧安瓶于旧处。
再理前问。
云。
古佛过去久矣。
座主来参。
问云。
蕴何事业。
座云。
讲华严经。
云华严法界有几种。
座云。
广说则重重无尽。
略有四种。
竖起拂子云
者个是弟几种。
座未及答。
咄云思而知虑而解。
是鬼家活计。
日下孤灯。
果然失照。
一日唤侍者云。
将犀牛扇子来。
侍者云扇子破也。
云扇子破还我犀牛来。
侍者无对。
示众云虚空为鼓。
须弥为椎。
是什么人打得。
众无对。
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
杂堂众默识之。
命为记室
尝使撰疏语以丐。
而所获尤丰羡。
叹其福气之盛。
且曰时至矣。
母滞泥蟠。
因以佛法嘱累云。
会昌二年。
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
登极。
闻而怆悼。
即诏中官卢简求建塔谥悟空
释齐安
俗姓李
实唐帝系之英。
先人播越。
故生于海门郡焉。
深避世荣终秘氏族。
在胎母梦日兆详。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其在斯乎。
及臻丱角亟请出家。
父母诃止。
曰。
禄利之养止于亲尔。
冥报之利不其远邪。
圭组之荣止于家尔。
济拔之益不其广邪。
二亲感其言而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虽勒劳谦默和光同尘。
而萤月殊晖鸡鹤异态。
年满登具乃诣南岳严律师
外检律仪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慈缘幽感。
裹足振锡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论持不倦。
及其蜕去。
尽力送终。
元和末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萧山法乐寺
以其古制垣屋靡完。
补坏扶倾不克宴坐。
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焉。
昕谦而不自有。
延请主之。
四海参学者麝至焉。
道化之盛翕然推伏。
不言寒暑不下堂庑。
无流眄无倾听。
如此者盖有年矣。
而又挺身魁岸相好庄严。
眉毫绀垂颅骨圆耸。
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
曾无测其高深也。
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
泊然宴坐俄尔示灭。
先时尽死。
至是精彩益振。
爰有清响叩户祥光满室。
如环佩之锵鸣。
若剑戟之交射。
瑞相尤繁事形别录。
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
预诫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
禁杂言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默识
遂令维那高位置。
礼殊他等。
每接谈话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
就上座边求一供疏。
为操翰摅辞。
览惊悚。
知供养。
僧赍去。
所护丰厚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
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恒惮忌之。
沈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
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险阻备尝。
因缘出授江陵少尹
实恶其在朝耳。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
迎而立之。
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
乃以御诗追悼。
后右貂卢简求为建塔焉。
姓李
实唐帝系。
深避世荣
终秘氏族。
在胎。
母梦日兆祥。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
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
其在斯乎。
及丱角。
亟请出家。
父母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年满登具。
乃诣南岳严律师
外检律仪。
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
随化度人。
裹足振锡。
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
持论不倦。
及其蜕去。
尽力送终。
元和末
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萧山法乐寺
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
请安主之。
四海参学者麇至。
道化之盛。
翕然推伏。
悬知宣宗皇帝
隐曜缁行。
将来法会预诚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
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默识
遂令维那
高位置。
礼殊他等。
每接谈话。
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
患斋不供。
就上座边。
求一供疏。
为操翰摅辞。
览惊悚。
知供养僧赍去。
所获丰厚。
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宪宗第四子。
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惮忌之。
沉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
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
险阻备尝。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
宰臣百官迎立。
已终。
怆悼久之。
敕谥悟空
以御诗追悼。
建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广真
大师广真者。
字吹万
西蜀僰道宜宾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罗门。
师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万历戊午年
说法于潇湘之湖东禅院
次迁忠州聚云。
夔州宝峰。
及云来兴龙。
巴台诸刹。
阐扬大慧宗风。
崇祯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灭于本山
嗣法门人曰。
慧机
慧丽等。
依法阇维。
阇维时。
遍地荷香袭人。
烟至羃。
结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颗。
复得黄金锁子骨三茎。
当门二齿。
变为紫色。
建塔于三目山之阳。
四川观察使华国
为塔上之铭。
署师为大慧十四世之孙。
懒庵鼎需禅师之裔。
盖。
大慧初开法于洋屿庵。
得法为第十三位。
今灯谱。
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讹列为第三十五位。
既得旨。
韬光于福唐山水之间。
大慧阳生还时。
始开法于西禅。
入室之子。
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间
庵居剑门
志清
天王
南雅
龙翔
安永说法于鼓山
是为鼓山永
付悟明法坚二人。
承天
净慈
纂修联灯会要。
座下衲子虽众。
独以大法嘱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当益慈之时。
约在明之中。
叶丛林先德物故。
禅门死于绳规。
凡我行道之士。
无不藉赖。
中贵给劄住持慈公辈。
或不忍视。
而恬退于山边水边。
保任乃事随方接纳一个。
半个尚以笃实。
承继祖宗命脉。
慈。
得一言显。
显。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钦。
钦。
无念有
已上俱语录机缘。
荆山宝。
宝。
付铁牛远。
远。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见之语。
并付嘱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与真公大师
至师崛起中兴。
光显大慧之宗。
师初出世楚之湖南潇湘小院。
衲子
相传上堂示众入室机缘。
丛林识者。
惊为大慧再来。
崇祯辛未腊八日
布金檀越内卿素庵
诸师居忠州聚云禅院。
拈香毕。
竖拂云。
从上古人。
只为者个东西。
颟顸了许多英雄豪杰。
赚陷了许多高人达士。
抛撒了许多油盐酱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时中。
行住坐卧处。
穿衣吃饭处。
运水搬柴处承当。
若承当得来。
英雄豪杰。
也颟顸他不得。
高人达士。
也赚陷他不得。
油盐酱醋。
也抛撒他不得。
且问。
大众如何是者个东西参。
东吴有居士刘墨仙
久游玄墓之门。
持圣恩问道录访师。
论及杨岐九峰之语。
师徵云。
正恁么时。
杨岐在。
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师翘一足。
仙礼拜。
玄墓汉月藏禅师书至。
师以为千里同风。
即挝鼓升堂。
说妙法语。
语见聚云全录。
维那
对众宣读其书。
曰。
大慧禅师
说尽人间禅病。
四百年内。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没。
三峡锦江之上。
前得来书。
语录已见作略过人。
第未得从容谈三月于水流石上。
为恨不浅。
兹闻已返峡中。
略伸四问。
万乞答。
我更欲禅师起已坠之禅于今日。
令后辈。
重见天日于座下。
断不令山野遗恨耳。
书尾复致四问。
曰。
正睡著时与死了烧了。
心之与性。
牙齿打不著。
须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处底大用。
师答云。
宁向太阳妆罗刹
不来黑暗扮睹音。
二问。
沿流不止。
绝却真照
照不到处。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须磨。
且道。
磨个甚么。
师答折脚铛里淡黄齑。
三问。
明处既已脱却心性。
切莫在离心性处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见。
师答。
才过驴胎。
又闯马腹。
四问。
近世野狐。
都说心性禅。
不知姓张姓李。
请禅师代答一转语。
贵图天下衲僧脱却腥臭。
师答夺者老贼头。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师于回书之尾。
亦致四问。
以问汉师
作相问。
用水一碗贮米七粒。
茅草十字在上。
道是甚么义。
二问□□沩仰九十六种圆相
收尽六义问
个收在那一义。
三问。
古人道。
八角磨盘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问。
老鼠吞大象。
虾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苍头老儿跳一步。
下一转语。
汉师或有答斯未载焉
师之说法。
垂机勘辨。
约类如此。
正录十卷。
广录三十种。
共六十六卷。
水部尚书郎汝学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禅院。
系法孙灯来编次。
来住高峰
铁壁慧机之子也。
赞曰。
师既出世于万历之间
我禅门正当肇兴之时。
至天崇间诸方有大名称者。
书问交通往来。
未见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无乃各阐己宗为急务。
未暇轻重之耶。
然亦是吴越燕赵众生鲜福。
未获沾师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为天童封龛佛事
四明
寿昌禅林访旧。
遇师之玄孙统公庵禅师
始悉师三代全录。
不得不为之传。
补入僧宝。
否则阙典之责。
其在余乎。
(正录三卷。
并师下三世语录若干卷。
四川向化侯养元捐俸梓板。
嘉兴楞严流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童真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13 【介绍】: 僧。
河东蒲坂人俗姓李
少即有从道心,投昙延法师出家。
通明大小乘,尤善《涅槃》经疏。
文帝开皇中召往大兴善寺译经,又诏为涅槃众主,为众披解文义。
炀帝大业初禅定寺建成,敕召为道场主。
存抚上下,有声僧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其先陇西李氏后。
河东之蒲阪出家。
昙延法师学。
既受具。
先承律部复涉经论。
通明大小乘。
尤善涅槃。
而拥徒千数。
敷化不绝。
开皇十二年
诏于大兴善寺
对翻梵本。
十六年
诏为涅槃众主。
仁寿元年
诏率土之内建灵塔。
一百一十一所。
皆葬舍利。
其中而雍州
其祥瑞见别传。
大业元年
禅定寺成。
诏为之主。
九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
真度量尤莫涯涘。
始入禅定。
宰辅交参。
未尝将迎。
一日方会众食忽大堂正梁爆裂。
皆惊走无人迹。
自若。
释童真
姓李氏
远祖陇西寓居河东蒲坂焉。
少厌生死希心常住。
昙延法师
为其师范。
综掇玄儒英猷秀举。
受具已后归宗律句晚涉经论。
通明大小尤善涅槃。
议其词理。
恒处延兴敷化不绝。
听徒千数各标令望。
高誉继迹于师。
开皇十二年
敕召于大兴善对翻梵本。
十六年
别诏以为涅槃众主。
披解文义允惬众心。
而性度方正善御大众。
不友非类唯德是钦。
仁寿元年
下敕率土之内普建灵塔。
前后诸州一百一十一所。
皆送舍利。
打刹劝课缮搆精妙。
德王当时。
下敕令住雍州创置灵塔遂送舍利于终南山仙游寺
即古传云。
秦穆公女名弄玉
习仙升云之所也。
十月内从京至寺路逢雨雪。
飞奔滂注掩渍人物。
唯舍利舆上独不沾润。
同共异之。
寺居𧘂谷日夕风振。
自灵骨初临迄于藏瘗。
怗然恬静。
灯耀山谷。
兼以阴云四塞雨雪俱零。
冀得清霁见日。
有符程限。
乃手执熏炉兴发大愿。
恰至下期。
冬日垂照。
时正在午。
道俗同庆。
及安覆讫还复云合。
大众共叹心冥感之所至也。
大业元年营大禅定下敕召为道场主。
辞让累载不免登之。
存抚上下有声僧网。
又以涅槃本务。
常事弘奖。
言令之设。
多附斯文。
大业九年
因疾卒于寺住。
春秋七十有一。
抱操怀亮。
朋附高流厮下之徒。
性非倾徙。
寺既初立宰辅交参。
隆重居怀未始迎送。
情概天表卒难变节。
当正临食众将四百。
大堂正梁忽然爆裂声骇震霆。
一众惊散咸言摧破。
徒跣而出者非一。
端坐依常执匙而食。
容气不改若无所闻。
兼以偏悲贫病。
撤衣拯济躬事扶视。
时所共嘉。
刚柔兼美焉。
姓李
远祖陇西
寓居河东蒲坂
少厌生死。
希心常住。
昙延法师
为其师范。
综掇玄儒。
英猷秀举。
受具已后。
归宗律句。
晚涉经论。
通明大小。
尤善涅槃。
开皇十二年
敕召于大兴善。
对翻梵本。
十六年
诏以为涅槃众生。
仁寿元年
下敕。
率士之内。
普建灵塔。
前后诸州。
一百一十一所。
皆送舍利。
德王当时。
下敕令往雍州
创置灵塔。
遂送舍利于终南山仙游寺
即古传云。
秦穆公女。
名弄玉
习仙升云之所也。
以十月内。
从京至寺。
路逢雨雪。
飞奔滂注。
淹渍人物。
唯舍利舆上。
独不沾润。
同共异之。
寺居冲谷。
日夕风震。
自灵骨初临。
迄于藏瘗。
怡然恬尽。
灯耀山谷。
兼以阴云四塞。
雨雪俱零。
冀得清霁见日。
有符程限。
乃手执熏炉。
兴发大愿。
恰至下期。
冬日垂照。
时正在午。
道俗同庆。
及安覆讫。
还复云合。
大众共叹。
大业元年
营大禅定。
下敕召为道场主。
大业九年
因疾卒于住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宁贲中唐 754 — 8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4—828 【介绍】: 唐僧。
亳州蒙城人俗姓李
幼信佛。
长往洪州,谒马祖道一,誉为大乘法器,遂具戒,为入室弟子
数年后欲往天台,途中卜居于越州吕后山,历万余日不下岭,僧俗从者日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李氏
其先陇西人
今占籍于亳之蒙城县
贲生不待教。
而心合菩提。
既见马祖于洪。
祖即以大乘法器许之。
俾落发受戒。
入室为弟子。
久之辞往天台
至越之吕后山。
爱其崄僻曰。
是非诸佛应真住处耶。
何必天台
于是结茅而止。
未几村豪里宿。
睹貌善。
闻言起敬。
醍醐一味。
有疾皆瘳。
加以寇攘静谧。
犷鸷扰驯。
兹诚所谓佛德力也。
先是所居隘陋。
兼无殿堂。
方议经营。
而输材售巧。
工佣檀信毕集。
而遽落成。
大和二年六月七日
或闻道场内。
有鞞鼓丝竹声。
二鼓
泊然而化。
寿七十五。
腊四十一。
五年九月
弟子举舆以茶毗之。
塔舍利于道场之巽山
稿遗教也。
释宁贲
姓李氏
陇西人也。
家于亳州蒙城
幼奉释尊而不言乎簪组之绪。
无得称其代讳焉。
所吐论皆以觉了不取诸相。
心通定慧而尽虚空。
无以边中可测。
无以文字求我。
因往洪州道一祖师。
见而奇之语而异之。
大乘法器得其人矣。
遂乃具戒作入室弟子
师资数岁道议殊伦。
欲往天台
至越吕后山岑廖曰。
即是诸佛住处。
何必天台也。
菩提直干挺秀七尺。
村豪里宿睹其异状归依瞻仰。
老幼争先同味醍醐。
疾病皆愈。
是时多有行路𦃓戾欲暴僧徒
乃引之而前。
威之而退。
惊骇仪貌礼足归依。
调御山林魔邪慑伏。
不下岩岭近万馀辰。
德远道高僧徒弥众。
先时居处隘陋兼无殿堂。
众议经营任人资福。
远村穷墅亦竞助缘。
土石木工程材售巧。
约山横栋临涧飞檐。
斤师斧子鸟立猿袅。
揆景促力。
星再回天殿堂成矣。
佛像列矣。
精耀俯仰照山姹云。
人天不殊别开佛土。
大和二年六月七日
远闻道场之内有鼓鞞丝竹之声。
是夜二更恬然化灭。
生形七十五。
炎腊四十一。
是月权殡于园礼也。
斋祭殊品哀号震山。
惨树色于禅枝。
咽水声于石穴。
物尚知感人情可量。
大和五年九月茶毗。
建塔于道场巽山禀先意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李氏
临原人
专志定学。
旁听大乘经论。
宇文废法。
南游梁。
与仙城山沙门慧令同师。
俄徒京邑聪师之旧堂。
昼夜常坐。
光景灿然。
人见之惊。
以为镫烛也。
其乡里有静者。
尝为德广郡守
素不信。
乃别请于家。
供养百日。
且使其子四人抑禀等。
夜往窥之。
果见其室大明静。
由是始归向。
开皇初卒。
是日谓弟子慧兴曰。
客至可多辨斋馔。
及中而慰吊者填门矣。
永禅师南乡人
梁有国日。
明帝尝供养之。
开皇初。
坐逝。
众闻音乐香气者七日夜
方露尸伞盖山上。
未即葬。
同寺全律师
辄临其尸曰。
幸留七日以待。
至七日全亡。
舁尸侧。
而永之尸始摧变。
释慧意
姓李
临原人
听大乘经论专习定行。
宇文废法南投于梁。
仙城山慧命
同师寻讨心要。
后住景空于聪师旧堂综业常住。
不事灯烛昼夜常明。
有乡人德广郡守静。
殊不信法。
乃请于宅。
别立禅室百日行道。
静息抑禀等四人每夜潜往。
举家同见禅室大明坐卓然。
方生信向。
乡邑道俗率受归戒。
开皇初卒。
将逝谓弟子慧兴曰。
今日有多客来。
可多办斋食。
及中意果端坐而化。
襄阳开皇有法永禅师者。
南乡人
梁明帝常供养。
预知运绝。
苦辞还襄欲终。
七日七夜闻音乐异香满寺。
因而坐终。
送伞盖山上露坐。
有同寺全律师
尸曰。
愿留神相待至七日。
满至期全亡。
送尸侧。
尸飒然摧变。
岑阇梨者。
姓杨
临原人
于寺西伞盖山南泉立诵经堂。
常诵金光明。
感四天王来听。
后读藏经皆不忘。
计诵三千馀卷。
服布乞食。
钵中之馀饲房内鼠。
百馀头皆驯扰争来就人。
鼠有病者岑以手摩捋之。
而不拘事检。
或揭坩酒食。
或群小同戏呵叱僧侣
或诵经书歌咏逆述来事。
昼则散乱夜则礼诵禅思。
与同众沙门智晓交顾招集禅徒。
自行化裕。
供给定学。
自知终日急唤拔禅师付嘱。
上佛殿礼辞遍寺众僧。
咸乞欢喜。
于禅居寺大斋将散。
谓岑曰。
往兜率天听般若去。
岑曰。
弟前去我七日即来。
其夜三更坐亡。
至四更识神往遍学寺。
寺相去十里。
汰法师床前。
明如昼。
云晓欲远逝故来相别不得久住。
汰送出三重门外。
别讫来入房中踞床忽然还暗。
呼弟子问云。
闻师与人语声。
取火通照三门并闭。
方悟晓之神力出入无间。
即遣往问。
果云已逝。
岑后七日无何坐终。
其二体骨全成无缝。
又有昊纯等禅师
多有灵异。
相从坐化。
略不叙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能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姓李
怀之河内人
素于律学有功。
从之游者。
皆足以模范一世。
开皇初
住渭阴转轮寺。
仁寿诏送舍利于青州福胜寺置塔。
晚崇定业。
栖托林泉。
竟不知所终。
释智能
李氏。
怀州河内人
布意远尘束怀律教。
收听令誉风被河右。
开皇之始。
观道渭阴随奉资行。
住转轮寺。
仁寿置塔。
奉敕召送于青州胜福寺中。
处约悬峰山参天际。
风树交结迥瞰千里。
古名岩势之道场也。
元魏末时创开此额。
初置基日。
疏山凿地。
入土三尺获古石函。
长可八尺深六尺许。
表裹平滑殆非人运。
所谓至感冥通有祈斯应矣。
及下舍利大放光明挺溢山宇。
道俗俱见。
乃至出没流转。
变状匹论。
晚还寺更崇定业。
林泉栖托不预僧伦
逃名永逝莫测其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